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党群工作 > 学习园地

宪法的历史发展(一)

发布时间:2019-11-29  来源:天津轨道交通

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了解中国近现代100多年以来艰难曲折、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入学习和正确理解中国宪法制度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1宪法问题在中国提出始于晚清

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宪法首先要确立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争、探索和尝试。西学东渐之下,立宪救亡、变法图存,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寄希望于按照西方宪政制度模式、仿行日本明治维新来改良改造中国,然而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1898年,清政府主张改良的一派发起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后来遭到了统治集团保守势力的残酷镇压,六君子血洒京城菜市口。1908年和1911年,清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先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重大信条十九条》,但根本不能取信于人,必然随着清王朝的终结一同消失。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产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讲到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然而,限于历史条件,革命和约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北洋政府时期,先后有天坛宪草1913),袁世凯的袁记约法1914),曹锟的贿选宪法1923),段祺瑞的民国宪草192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有蒋介石的训政时期约法1931),五五宪草1936),中华民国宪法1946),等等。各种版本的宪法文件先后推出,各种政治势力轮番上台表演、反复博弈,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究其实质,他们都不过是想用宪法、宪政、立宪等招牌和名义,装点门面、笼络人心,维护旧势力的反动统治,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为中国人民所唾弃。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宪政制度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世界法学家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创建一个新的法治社会:强者面对公正、弱者得到保护、和平得以永续

自第一届世界法律大会召开以来,世界法学家协会已经取得了许多卓越成就.大会积极为各国代表及法律界人士提供一个齐聚一堂、相互交流思想、经验的平台.历届大会的决议委员会所起草的大会决议和宣言已经成为世界法律大会最具体、最有价值的成就之一。

同时,协会也尽力使各国元首了解历届大会的决议和宣言并依此行事.从各国元首所反馈的支持与鼓励的信息中,足见他们对决议和宣言价值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