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高效:十五万列次零差错,铸就乘客出行“平安盾”
崔贺在行车调度岗位上,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先通后复”的处置原则,将乘客安全、便捷出行放在首位。在地铁运营的“最强大脑”,他对线路上的数十个关键点位及逻辑关系了如指掌。工作期间,高标准指挥行车15万列次、审批施工作业项目2.5万项、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百余次,在岗期间列车正点率、运行图兑现率均保持100%,确保1.2亿人次乘客的安全快捷出行。
优化服务:破解折返难题,刷新津城地铁“速度线”
为切实提高乘客满意度,针对乘客反馈的情况,在6号线既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他与同事对渌水道交替折返方式下的行车组织和应急处置方案的推演:
“崔工,渌水道的折返条件太差了,站前交替折返达到3分钟的行车间隔,咱们能做到吗?”“小李,你把疑问词去掉,咱当然能做到了,我通过运行图铺画,将列车运行时间、折返时间放进去,是可以实现3分间隔的,难点在于应急情况下这里的行车组织,要分不同的情况,变更折返和发车顺序,只要将处置流程做细,对台儿上调度员加强训练,是没问题的。”
最终,方案成功落地实施。调整后,6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缩短至3分,达到天津线网最高水平,大大减少了高峰时段的乘客等车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了乘客的出行问题,高峰时段客流量提升15%,客流吸引效果显著。
创新突破:化竞赛设备为实训利器,锻造智慧调度“新引擎”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持续扩大,智能化技术加速迭代,调度指挥工作面临着应急处置、多线协同、技术应用等多重挑战。为破解“经验依赖”瓶颈,推动调度团队从“被动应对”向“智能预控”转型,崔贺带领技能提升专班,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始终以“实战化、系统化、精准化”为目标,聚焦业务短板,整合创新资源,决心将国家级技能竞赛设备转化为日常训练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场景还原难题。小张挠着头:“崔师傅,这个大型综合交互的故障场景,系统逻辑太复杂了,我们试了几次模拟效果都不理想。”崔贺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召集大家围在屏幕前:“来,我们不要怕麻烦。把整个流程拆解,一条指令一条指令地核对、录入。大家想想,真实情况下,调度员最需要看到什么信息?处置的关键节点在哪?哪里容易出错?” 他带头熬了几个通宵,和小组成员一起逐条梳理、测试、调整。最终,在一次成功的综合场景模拟后,崔贺指着屏幕上清晰的数据流说:“看,这就对了!我们要让训练无限接近实战!”
历时200多小时,完成1000余条指令录入、100余次测试调整,深度挖掘系统功能80余项,最终在平台上精准还原4个典型场景及2个大型综合场景,实现“故障现象可视化、处置流程可追溯、操作效果可评估”,如同为调度员打造了一个全天候的“智能练兵场”,为保障运营安全高效注入了新动能。
地铁调度台前,崔贺十五万列次铸“平安盾”,零差错守出行安全;解民忧破折返难题,三分钟间隔刷新津城速度;勇创新淬智能练兵场,千次测试凝实战真章。钢铁洪流间,他以匠心精研织就高效路网,智慧守护城市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