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党群工作 > 主题活动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 他见证天津地铁的飞速“进化” ——2025年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副总工程师、科技信息部部长李向辉

发布时间:2025-07-31  来源:

在天津这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中,每一条延伸的轨道都承载着市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副总工程师、科技信息部部长李向辉,便是这样一位在城市脉搏中默默耕耘、长期奋战在轨道交通规划前期与技术创新管理前沿的“轨道先锋”。他以“为群众服务”的炽热信念和“拼搏奉献”的昂扬精神,将个人理想深深融入城市交通建设的宏伟事业,用实干与创新推动着天津轨道交通网络向纵深延展,为千万市民编织起便捷、高效、绿色的出行图景。

协调融合,编织津城轨道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科学合理的规划是轨道交通系统发挥其骨干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前提与基石。李向辉始终坚持:“规划前期工作,必须脚踏实地,深入一线,坚持统筹全局,细部着手。”他以脚步丈量城市,在行走间洞察城市发展脉络,寻求轨道网络与城市肌理的有机契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引下,有效深化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元网络融合,强化交通体系与都市圈发展协同互促,便捷群众出行是轨道交通人不懈探索的追求。李向辉会同技术团队深化《天津市市域(郊)铁路专项规划(2019-2035年)》技术方案,在探索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路径上,他带领团队在津静市域(郊)铁路与地铁5号线衔接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了“一站换乘”及“贯通运营”技术方案,首次在天津实现不同制式轨道交通线路跨线运营,在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行效率的同时,还将静海团泊新区纳入中心城区30分钟通勤圈范围。结合津静市郊铁路规划建设,组织构建从设计、施工到验收完整的天津市市域(郊)铁路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为国内其他城市在多网融合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天津经验”。

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轨道交通不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交通设施,促进“交通、生产、生活”要素无缝衔接,让轨道交通网络成为串联市民幸福生活的纽带是轨道交通人新时代的愿景。他和团队秉承“人、线、城”交融互促的发展理念,与规划、发改等上级单位协同配合,精心谋划,综合研判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政策等上位要求,详细调研每一宗土地城市特征、产业、交通出行等信息,深入研究土地性质和规划条件,不断契合区域产业发展,融合群众的生活之需。主持编制《天津市津城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近期建设规划》成功获批实施,构建形成“4个场段上盖、28处近期开发节点、N项滚动储备项目的轨道交通沿线开发体系。八里台站首个轨道+教育的TOD项目拔地而起,佟楼保障性租赁住房进入装修阶段,轨道交通城市更新开发项目成为天津市民踊跃选择的新居所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零散斑驳的土地资源正在加快盘活,一个个集聚多元功能的“城市微中心”在城市中心逐步绽放,城市空间肌理有效修复,美丽天津建设有了新的生动注解。

开放创新,突破轨道交通建设难题

创新是第一动力、开放是必由之路,在轨道交通项目前期研究中,李向辉积极组织参与各方团队广泛借鉴、研发先进技术,结合天津地质条件创新研发新技术,深化社稳、环评公示等公众参与方式,有效促进需求与供给融合平衡,力求将潜在工程实施难题化解在规划前期阶段。在穿越中心城区地铁8号线项目前期工作中,李向辉组织工作团队反复进行现场踏勘和数据测绘,针对关键节点和交通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和模拟,深化超深基坑施工、盾构穿越、车站联动上盖结构一体化等新技术,一个区间,一个车站逐项进行精细优化调整,大大减少沿线房屋征收规模,显著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8号线单公里综合造价降低一亿多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组织多方团队充分论证4号线中部线路停车线等系统方案,创新采用盾构法实施停车线等新技术、新工艺,破解了传统地面开挖模式受限于沿线土地征用的难题,47号线中段贯通工程已陆续进入实施阶段,为完善线网结构和保障畅通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绿色引领,践行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仅要为今天的居民出行提供优质服务,更要为未来的城市发展负责。”李向辉深知,绿色低碳是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他和工作团队一起,以国家“双碳”战略为指引,坚持全局观念,以高水平规划、高效率建设、高质量运营相融合,将节能降碳贯穿轨道交通建设、运维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各方面、各层次中,系统擘画形成了《天津市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作为天津轨道交通绿色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擘画了“17611”绿色发展蓝图——即一张绿色城轨发展蓝图、七大绿色城轨发展行动、六项实施保障措施、一个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和一批绿色城轨示范工程。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天津轨道交通首个“近零碳”车辆基地——大毕庄车辆基地成功落地,充分展现了绿色能源转型与新技术应用的卓越示范效应:年发绿电800万度,碳排放减少6000吨,综合运行费用降低高达90%。他组织推动的津静市郊铁路项目荣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首批绿色示范工程称号,探索研发基于能量路由器及协同控制的柔性牵引供电系统,致力于打造轨道交通行业首台(套)能量路由器重大装备,引领行业技术革新。

智慧赋能,共享津城轨道发展新成果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李向辉敏锐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将“智慧”基因深深植入天津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之中,组织推动《天津智慧城轨顶层设计及三年行动方案》有序实施,地铁6号线二期成为天津市首条采用国产信号系统的全自动运行线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线网运营调度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日趋完善,高度匹配天津市双城、多运营主体的轨道交通运营新格局,为全国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营提供了“天津技术和经验”,建成涵盖33项智慧要素的7座智慧示范车站;推动研制性能指标大幅优于国家标准的智慧、非接触式快速安检新装备;围绕“安全、服务、效率、效益”四个核心维度全面推进天津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进程。

针对天津客流双驼峰特征引发的运力错配,破解平峰时段列车运能无法有效发挥的困局,他组织团队在津静线市(郊)铁路项目上打出创新组合拳,推进基于正线功能停车与灵活编组的创新运营组织体系研究,组织开展正线停车技术研究、攻关,实现津静市(郊)铁路与地铁5号线共用车辆段,大幅降低工程用地;突破传统固定编组模式,探索3编组、3+3编组、6编组列车混跑等运行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运力与运量精准匹配。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让轨道交通“随客流而动”成为现实,更能有效降低能耗和工程投资,为行业贡献了“天津方案”。

统筹谋划,培育轨道交通发展新动能

立于轨道交通而不拘泥于轨道交通,他积极组织、推动探索和布局战略性新兴技术领域,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运营运维、城市更新、生活服务等多元生产经营场景,深化自主创新策源地建设。他主动对接市工信局、高新区等政府部门,研究政企合作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谋划智能机器人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他发挥轨道交通网络优势,与天津邮政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推进“轨道+物流”示范线路建设,研发智能物流无人车,旨在进一步盘活和提升轨道交通运输潜能,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客、货运协同运输组织技术突破。

组织编制集团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多模式探索“轨道+低空”融合发展新路径,已在津静线、地铁510号线等开展无人机低空巡检业务,以新质生产力保障线路运营安全。

联合多方筹划成立天津市智慧轨道交通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天津市轨道交通装备及智能建造运维创新联合体已获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批复,为推进产学研用搭建重要平台。在他的推动下,集团数据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荣获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颁发的轨道交通行业首批5个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轨道交通客流、站点停车、信号智能运维等数据资产陆续实现入表,为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联合多方高校、研发机构筹划成立的天津市智慧轨道交通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天津市轨道交通装备及智能建造运维创新联合体已获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天津市科技局批复,进一步搭建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轨道交通行业创新成果落地、孵化,加速天津城市轨道交通创新资产的价值变现。

传承匠心,劳模精神引领行业前行

二十余载如一日的深耕与奉献,李向辉同志用智慧和汗水在津沽大地上铺就了一条条通衢大道。他不仅是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尖兵”,更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他坚信:“每一条轨道,都是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这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他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李向辉同志以其在轨道交通规划统筹、技术创新攻坚、绿色智慧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深入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事迹,不仅是对其个人辛勤付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天津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肯定。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在李向辉同志这样的劳模先锋引领下,天津轨道交通事业能够涌现出更多创新闯将、实干先锋,共同为建设更加智能、安全、绿色、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提升市民出行品质,为天津这座美丽的城市谱写更加辉煌的交通发展新篇章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