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地铁5号线那既灯火通明又略显嘈杂的车辆检修库内,一辆轨道检查车静静地伫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如同跳动的精灵般不断闪烁。此时,一位身形挺拔、眼神专注的工程师正全神贯注地俯身对比着波形图,手中的红笔精准地在检测报告上圈出几处极为细微的异常之处。他——张天宇,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维修能手”。十四年,为地铁钢轨“问诊把脉”。以匠心独运的技艺,为地铁安全织就坚实防线,在技术的海洋里破浪前行。以智慧为笔、责任为墨,编写规范成书,将经验成果化为同行灯塔,照亮安全之路。
以毫米为尺,丈量匠心深度
手握四磅锤,张天宇常常俯身侧耳于地铁轨道旁,在千万次单调而又重要的敲击中,不断捕捉着钢轨深处那最细微的“杂音”。这,便是他作为一名地铁轨道检修工最日常的工作场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他成为了那个最能听懂钢轨“语言”的人,钢轨的每一丝异样,在他面前都无所遁形。
2017年的酷夏,一个巨大的蒸笼笼罩着整个城市,气温高达38度,钢轨温度达60多度,一摸钢轨都烫手。张天宇带领的班组,要完成一次高强度、高精度的钢轨打磨作业。
打磨模式的选择、倾斜角度的把控、使用功率的调节,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钢轨打磨的效果,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做到快、准、稳。只见他不时提醒同事们要把住打磨机,注意控制好打磨速度,持续关注打磨时产生的火花量,控制好磨石下压力。当检查至梅林路至渌水道区段41+800处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张天宇凭借着多年扎实深厚的工作经验,在闷热潮湿、空间狭窄的隧道里,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终于将打磨精度锁定至一根头发丝的直径长度——0.1毫米,成功让车轮与钢轨摩擦产生的噪声降低了12分贝。“这12分贝,看似微小,却是老百姓出行舒适度的重要保障,更是我们对广大乘客的承诺。”张天宇眼神坚定地说道。
14年的“钢轨医生”,张天宇踏遍线网内的845组道岔、335公里里程,对每一块滑床板、每一处联结零件的状态都熟稔于心。哪组道岔处于关键咽喉区需高频次巡检,哪类病害易在特殊天气下加剧,他都能如数家珍。面对检查中发现的细微异常,他始终秉持“三必原则”:异常点位不溯源到根本原因必不罢休、处置方案未精准匹配病害特性必不通过、整改效果未经复核达标必不销号。
这份对工作近乎痴迷的执着和热爱,让张天宇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了不平凡的光芒。2019年,当面对ENSCO轨道检查车的“洋数据”时,他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为了能够准确解读这些数据,张天宇将千余页厚重的操作手册翻至卷边儿,每一个晦涩难懂的术语、每一条复杂的操作流程,他都反复钻研。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跟着厂家技术人员整日泡在检修库,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成功建立起自主轨检车数据分析机制。“看波形、对里程、追根源”,这看似简单的九个字,背后却是他无数次失败后的总结。他独创的病害判定法,成功破解了进口轨检设备在天津地铁线路上“水土不服”的难题,首份自主分析报告将病害识别率由原来的82%提升至98%。
以创新为刃,破解运维难题
2023年,鉴于张天宇在技术攻坚与现场管理中所展现出的卓越复合能力,公司破格将他调入调度体系进行专项培养。这一转变,意味着张天宇从曾经一线作战的“技术尖兵”,开始向运筹帷幄的“战术参谋”华丽转身。然而,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他直面轨道运维难题时,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韧劲儿始终未曾改变。
带着这份始终如一的初心与担当,张天宇毅然将目光投向工务养护的关键领域,尤其在道岔滑床板检查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攻克道岔养护中的“卡脖子”问题。道岔滑床板作为轨道道岔的关键部件,其病害类型复杂多样,传统检查方式存在效率低、漏检风险高的问题,难以满足精细化养护需求,成为影响行车安全的潜在隐患。
为破解这一难题,张天宇主动请缨开展专项研究。他深入一线,历时数月跟踪记录不同环境、不同时段下滑床板的病害表现,结合现场实际操作痛点,系统梳理出滑床板磨耗、变形、裂纹等常见病害类型及特点。通过反复模拟验证、优化检查流程,他创新提出一套科学规范的道岔滑床板检查作业体系,最终形成了适应性强的道岔滑床板检查方式作业指导书。该指导书不仅明确了检查周期、技术标准和操作要点,还细化了各类病害的处置流程,填补了天津地铁工务维修在该领域的标准化空白。这一成果的应用,大幅提升了道岔滑床板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风险,为地铁线路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道岔滑床板检查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后,张天宇并未就此止步。经此一役,他深知标准化作业对保障轨道安全的深远意义,决定勇挑重担,牵头修编工务专业作业指导书。在这一过程中,他全身心投入,历时273天,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终于完成了121项作业指导书的修编,新增了《浮置板道床隔振器作业指导书》等一系列关键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为地铁轨道运维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针对9号线道岔辙叉心轨磨耗这一关键技术指标的制定难题,张天宇创造性地提出引入多工具对比检测法。为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他准备了5种不同的检测工具,亲自带领团队对5条地铁线路超百组道岔逐一进行数据采集。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他们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环境复杂等诸多困难。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他们成功建立起道岔病害分析模型,形成了极具价值的治理范本,为解决道岔病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6号线动静态检测实验中,张天宇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通过反复调试,不断摸索,总结出“检测-精调-提升”的标准化作业路径。在实验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对每一个检测环节、每一次精调操作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使TQI动态指数(轨道质量指数,数值越高,表明轨道的平顺性越差)下降3.51、静态指数下降1.21,这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线路质量管控从传统的经验模式向科学化、数据化转型,为天津地铁的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传承为脉,培育工匠梯队
“这个道岔区,每天有6万人从上面经过。咱们多弯一次腰,乘客就多一份安全的保障。”去年寒冬深夜,在清冷寂静的地铁轨道旁,张天宇将加热护膝递给年轻徒弟小王,话语中饱含着对事业的无限热忱,也传递着对徒弟的殷切期望。14年间,他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每一位徒弟,先后带出了37名优秀的轨道检修人才。他不辞辛劳,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心得整理编写成40万字的作业指导书,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团队开发天窗期智能调度系统,该系统的成功应用,将工时利用率提升了23%,相当于每年多完成300公里线路养护,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津铁工程技术公司构建的“沉浸式”人才培养路径中,张天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毫米级”精度带领团队排查道岔,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总结,终于形成了《道岔检查项核心项点清单》。为了让新员工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掌握道岔检查技术,他还配套拍摄了高清教学视频,这些视频成为了新员工们的“成长教科书”。每当看到年轻人伏案分析数据时专注的模样,张天宇总会想起自己首次完成轨检任务时的忐忑与兴奋。如今,他的徒弟们已在各级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斩获多项荣誉,传承着“绝不让一颗铆钉松动”的匠心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工装上那斑驳的检修油渍,磨薄的鞋底,无声地记录着张天宇多年来的巡检里程;全国行业竞赛冠军、市级劳模等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见证着他一路走来的奋斗轨迹。在他的笔记本扉页上,“钢轨有尽头,匠心无止境”的誓言赫然在目,这不仅是他的内心写照,更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这位“钢轨医生”用每一次精准的弯腰、每一次严谨的校准、每一次勇敢的创新,在天津的地下钢铁脉络间,刻下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让匠心精神在轨道交通事业中熠熠生辉,照亮着城市交通发展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