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轨道上的津城” 加速前进

发布时间:2019-06-18  来源:天津日报

海河传媒中心蹲点调研记者 雷风雨

  ■ 2006年,天津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全线22座地铁车站,日均客流量2.5万人次,线路里程26公里。

  ■ 2019年,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5号线、6号线、9号线6条线路交织运营,139座地铁车站运营保障,日最大客流量已达到170余万人次,线路里程220公里,覆盖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与天津站、西站、南站、北站和滨海国际机场无缝衔接。

  地铁成多数居民首选出行方式

  天津的地铁族闫博发现,津城的一些路面,最近变得宽敞开阔起来。常坐地铁的他意识到,原来是地铁施工围挡拆除了。

  闫博家住河北区靖江东里小区,住在这里的居民上班或办事,通常首选乘公交车出行。去年10月22日,这是大伙儿不会忘记的日子,这天清晨,地铁5号线列车呼啸而来,停歇后又呼啸而去。自此,多数居民的首选出行方式改为地铁。地铁5号线、6号线贯穿起天津的东西南北,在金钟河大街站交会。同时,两条线路通过文化中心站、天津宾馆站和肿瘤医院站的连接,在中心城区形成一条闭合的“O”形地铁环线。“真没想到,现在想去北站、西站坐火车,或者带孙子去动物园、文化中心、梅江会展中心玩,坐上地铁5号线、6号线,比乘公交车省很多时间,既快又方便。”闫博的邻居、今年65岁的小区居民肖旭说。

  不过,大家很快发现,当初修地铁把小区门口的北盘江道封堵了,通往靖江路的出口封了一面砖墙,旁边就是新建的地铁5号线车站。“这条道修地铁时堵上的,堵了五六年,现在地铁通了,但这条路还是没通,大伙儿出门儿得绕一大圈。小区里的老人们腿脚不利索,绕圈买东西也麻烦。这条道要是通了,大伙儿上地铁、上医院都方便了。”肖大爷说。

  小区居民的反映很快得到了地铁建设部门的回应。地铁5号线虽已正式开通,但车站还需要建设部分配套工程。“部分站点结建工程尚未完成,我们研究让出行人和自行车能走的临时通道,解决周边居民出行问题,尽管会给地铁施工带来一定的不方便,我们克服自身困难,也要优先方便周边百姓出行。”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第三项目管理部党总支书记胡灿辉说。

  近年来,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加紧地铁5号线、6号线部分站点剩余附属配套设施施工,在建地铁线路全线全面排查整改,最大限度退路瘦身、还路于民,将施工对周围市民和商户的影响降到最低。

  日最大客流量达170余万人次

  2006年,天津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全线22座地铁车站,日均客流量2.5万人次,线路里程26公里。

  2019年,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5号线、6号线、9号线6条线路交织运营,139座地铁车站运营保障,日最大客流量已达到170余万人次,线路里程220公里,覆盖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与天津站、西站、南站、北站和滨海国际机场无缝衔接。

  这一组组数字的对比,天津地铁从无到有,从线到网,不仅天津市民感觉如今出行越来越方便,连参建地铁多年的老地铁人张玉海都觉得惊奇,一代代老地铁人接续奋斗,地铁穿行,改善了这座城市的公共交通。

  张玉海现为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在我市地铁行业工作36年。1970年,天津地铁1号线的既有线开始建设,工程被称为“7047工程”。1976年1月,“7047工程”新华路至海光寺段试通车。1984年12月,天津地铁既有线正式通车。“当时我是地铁海光寺站的值班员,看着开通的列车从眼前驶过,既兴奋又紧张。”张玉海说,巧合的是,在原“7047工程”基础上,地铁1号线进行了延伸,2006年6月12日,全新的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那时已是车务管理主任的张玉海参加了开通仪式。经过10余年的发展,大数据分析、信息化智能化监测、智慧地铁、手机支付,这一系列的新词,张玉海笑言自己是从零起步学习的。

  “如何借助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生事物,解决好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还要深入分析,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张玉海说,自己经历天津地铁的“200时代”,即6条地铁线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0余公里,在他退休以前,将亲历天津地铁的“400时代”,即达到通车里程400公里,届时地铁客运量将占到公共交通总运量的近一半。

  而对于先后带领团队完成我市最长上下重叠隧道、西南楼站至文化中心站三线叠交隧道穿越、全运会体育中心站周边道路园林恢复、下瓦房站1号线改造等任务的张军来说,建设过程中屡屡攻克难关的一幕幕都犹在昨日。让张军印象深刻的是,建设地铁5号线成林道站至津塘路站时,这段全长1349米的我市首条最长上下重叠隧道技术难题重重,该隧道下穿多条铁路,并侧穿大型立交桥和繁华商业区,风险部位多。

  “张经理带领大家24小时全施工过程盯控,我们在盾构机长距离、小间距重叠隧道施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项技术的使用在国内尚属首次,最后盾构成功,隧道贯通精度误差不到8毫米。”张军的同事、项目总工程师赵则超说,“‘不解决问题就不回去’,这句话在施工、监理单位眼里不是玩笑话,多少技术难题和前期困难都是靠这个金句实现的。”2017年2月,这段我市最长的上下重叠隧道顺利贯通,创造了全程无沉降报警的施工纪录和穿越京津城际铁路零沉降的好成绩。

  地铁延时 夜里回家更从容了

  闫博清晰地记得,去年10月22日清晨,地铁5号线开通那天,自己登上了首班车。在地铁进站口,他留意到了地铁全路网延长运营时间的通告。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数据显示,地铁5号线开通首日,客流量突破11万人次,为我市地铁首日开通线路客流之最。同时,由于5号线与已开通运营的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9号线均可换乘,拉升了天津轨道交通的整体客流,仅地铁9号线的客流就提升了两成左右。

  “通过新线开通,与之相配合的地铁行车组织方案经过数次调整优化,在运力方面显著提升。”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副经理赵疆昀说,2016年至今,天津地铁全线网平均运营时长增加36分钟,延长至16.9小时;日行车列次增加近50%,最小行车间隔由5分钟缩短至4分钟。

  地铁全路网延长运营时间,加密中心城区的地铁车辆密度,这些措施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理解和对城市的认知,看似遥远的郊区快速直达;地铁改变了市民对生活的期待,节省出行时间,让人们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同时,我市城市夜经济发展启动,地铁延点契合了市民夜间出行需求。“地铁晚上延时运营,夜里回家不用着急赶车,深夜逛街、休闲能方便回家,像我这样的‘吃货’可以笃定出入夜市了。”闫博说。

  随着客流的日益增长,天津地铁今年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服务质量,进行匹配调整,满足市民出行的个性化需求。从今年4月起,地铁5号线首个在全路网采用工作日早晚高峰大小交路套跑运行模式,使小交路区间各站点早晚高峰的行车间隔压缩至5分钟左右。“通俗地讲,大小交路套跑就是有的车跑到终点,有的在某个站就返回了,这样的话,中心城区的车就更密了,每5分钟就能有一趟车。”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工作人员介绍,开行大小交路是为了优化地铁运营模式,科学调度现有运能资源,进一步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由于小交路区间行车间隔缩短,整个线网与地铁5号线的换乘站等待时间减少,同时线网覆盖率提高,乘客的出行路径更加优化,整体来看乘客的出行时间大幅减少了。

  目前,天津城市轨道交通覆盖了10余个行政区,一张四通八达的地铁网延伸开来,路网环放式结构从图纸变为现实。

  记者手记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千百万市民十分关心的民心工程。连日来,记者深入地铁建设施工、运营维护一线现场采访,探访一线工作人员每天真实的工作、生活场景,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一线劳动者倾力付出,忘我拼搏,让人心怀敬意。

  地铁通车后,人们由衷感叹穿梭地下运载乘客的方便快捷;围挡施工时,人们往往寄希望于能早一天通车还道于民。而这一切,都受制于施工启动之前的征地拆迁等诸项前期工作。建设、运营等相关部门细致入微地调研掌握一手情况,科学设计征地拆迁、交通导改方案,用真诚友善的沟通赢得理解,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市民的干扰,满足百姓的出行需求。

  而对百姓而言,地铁施工会影响到路面交通,建设中带来不可避免的“阵痛”,更需要了解、支持和理解,共同铺就美好出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