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集团要闻

一隧贯通 启动地铁脉搏 ——记电力外线穿越海河隧道施工

发布时间:2023-07-17  来源:天津轨道交通集团

日前,由天津地铁集团建设、中煤三建市政公司承建的复兴门110kv变电站电源线穿越海河隧道项目(以下简称“穿越海河隧道项目”)盾构机顺利穿越海河,实现隧道贯通。

穿越海河隧道项目是天津地铁10号线、6号线二期等多条线路主变电源线的必经之路,是保障天津地铁运行一路重要的“电力传送带”。隧道全长约980米,下穿海河段长度为145米,包含一级风险源2处,二级风险源5处,三、四级风险源更是多达50余处。除此之外,该隧道施工还面临多项难题:一是处于海河、复兴河、月牙河三河交汇处,地下水丰富,存在粉黏土、粉土、粉砂和古河道淤泥等多种地质,复杂多变又暗藏危机;二是掘进范围存在许多无法拔除的障碍桩,对盾构设备的损伤难以估量;三是隧道正上方不足一米处有一根35kv电力拉管,稍有闪失将会造成大面积停电;四是接收井场地狭小,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施工困难。如何保证施工顺利安全,这一问题摆在了建设者的面前。

“在豆腐里打洞”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所属地铁集团与施工单位中煤三建市政公司组建工作专班,安排在穿江越海隧道施工方面技术过关、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24小时盯控,坚持“预、稳、巡、控”的工作原则,在盾构穿越海河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单位对风险源影响范围内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面状况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形成穿越海河专项施工方案。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所属地铁集团第二项目管理部工程副经理刘欣介绍道:“我们一方面选择使用了Φ3780小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对其进行了改造,更换高性能油脂泵,配合四道加强型盾尾刷,以应对承压富水复杂地质;另一方面对所有现场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严格落实‘三位一体’安全管理制度及专项施工方案,组织各方每日共同巡视检查盾构施工情况,坚持召开日例会及周总结会,及时剖析问题,动态调整施工参数、严格控制盾构姿态。”

“在地下堡垒中穿针引线”

尽管开始阶段一切顺利,但就在盾构即将掘进至海河南岸段时,排泥管中突然出现大量混凝土块、钢筋等建筑垃圾,导致排泥管堵塞严重,盾构推力瞬时增大,推进速度骤然变慢。

“盾构机掘进过程中,穿越了数十根无法拔除的障碍桩区域,相当于穿过一个地下堡垒。”中煤三建市政公司项目安全经理刘玉浩感叹道,这些障碍桩无法拔除,只能依靠盾构机刀盘切削、磨断钢筋混凝土后再由泥浆管排出。由于混凝土块及钢筋极易堵塞排浆管及泥浆泵,平均每推进一环就需要清理5次管路,严重影响推进速度,且管路清理时势必造成土仓内泥浆流失,土仓压力难以保障,刀盘前方土体极易失稳,引起地面沉降等风险。

在技术人员和专家团队的认真指导下,项目立即对盾构机泥水循环系统进行改造,在盾构台车尾部设置“泥浆系统渣浆分离器”,在侧面设置磁场将钢筋进行吸附,并依靠滤网分离较大的碎块,降低了排浆管路的堵管频率,保障了盾构设备的正常运转,有效控制了风险,成功穿越了海河。

“在钢丝绳上跳舞”

在穿越海河施工中,需两次下穿35kV电力拉管。该电缆承担着环湖医院、地铁1号线等重要用户的供电任务,且精确埋深电力未有记录。“我们与电缆分公司、城南供电分公司建立应急护线响应小组,并于凌晨医院停诊、地铁停运时实施盾构穿越电缆拉管施工。”中煤三建市政公司项目经理刘世龙说道。响应小组联合电力调度、用电用户、电缆巡视、施工抢修等单位及部门,建立通畅的联络对接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及应急处置方案,严密监测各项盾构参数及实时画面,通力合作、措施有力,实现了近距离“静默”穿越35kv电力拉管的奇迹。

“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位于海河南岸的盾构接收井,直径仅有12.6米,开挖深度却达到29.5米,又临近复兴河和海河,地质状况极不稳定。经过认真探讨和方案比选后,最终确定了“接收井深基坑逆作法+冻结止水帷幕施工方案”。“在接收井冻结施工期间,正赶上农历春节,大家放弃团圆和休假,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中煤三建市政公司项目总工魏煜佼回忆道,工程师们不畏严寒,克服了钻孔设备上冻结冰的困难,并通过控制设备钻速、调整钻杆垂直度、加强泥浆护壁等措施,提前一个月安全实现了5740米长钻孔的施工,且精度全部符合要求。20234月,接收井基坑主体顺利完工,不仅创下了天津市电力行业基坑开挖深度之最,更为后续盾构顺利贯通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广大建设者将再接再厉,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严把安全质量、守牢工期进度,用智慧和汗水奏响建设冲刺“交响曲”,完成剩余施工任务,为贯彻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聚众智、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