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持续扩大,智能化技术加速迭代,调度指挥工作面临多重挑战。运营集团通过组建技能提升专班,推动调度团队从“被动应对”向“智能预控”转型,推行“学-练-战-评”闭环模式,三个月内实现了作业标准优化、场景化训练和技术转化的阶段性突破,为运营安全高效增添新动力。
专班团队专注于应急处置的关键场景,联合技术、安全等多部门,以规章为依据,对列车救援(包括站台和区间)、恶劣天气行车组织、列车闯入包络线、弓网故障等四类高频率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超过30次的班组调度业务交流和5次跨专业研讨,专班团队逐项优化了作业流程、用语规范和处置逻辑,最终形成标准化操作手册2.0版,使应急处置效率提升了30%。
“头脑风暴”激发协同智慧
“过去处理弓网故障时,各班组流程存在细微差异,容易延误黄金处置时间。现在有了统一标准,我们的配合更加默契!”调度员李德胜感慨道。专班通过“案例复盘+互动研讨”模式,组织调度员围绕典型事件展开“头脑风暴”,累计收集优化建议50余条,推动作业标准从“纸上规范”转化为“实战共识”。
200小时攻坚,打造“沉浸式”训练平台。为了解决传统培训模式中“重理论、轻实操”的问题,崔贺带领专班成员将国家级技能竞赛设备改造为日常训练系统。经过200多个小时的不懈努力,专班成员完成了1000余条指令录入、100余次测试调整,深度挖掘系统功能80余项。最终,在平台上精准还原了4个典型场景及2个大型综合场景,实现了“故障现象可视化、处置流程可追溯、操作效果可评估”。
从“模拟”到“实战”,锻造应急尖兵。“系统能模拟暴雨导致接触网断电的场景,我们必须在1分钟内完成行车调整方案。这种高压训练能让我的决策速度明显提升!”调度员唐和彬分享道。通过“双盲演练+实时评分”,专班已开展场景化训练20余场,参训人员应急响应准确率提升了25%,真正实现“练为战、战促精”。
分层培训,精准施教。崔贺充分发挥专班带头人作用,通过调取近年来的培训考核记录,进行深入分析,他根据每名调度员的业务短板,设计了分层赋能体系,为不同层级的需求制定了差异化培训方案。
数据驱动,动态优化。建立“周总结—月评估—季比武”机制,每周组织专班分析训练系统生成的个人数据报告,精准定位个体技能短板。针对部分调度员“接报事件后响应延迟”的问题,崔贺带领专班定制了“预判—分流—联动”特训课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构建压力测试环境等方式,使平均响应时间缩短40%。
下一步,调度指挥中心技能提升专班将集中精力,聚焦三大方向持续发力。通过新增“极端天气联动”等6类高难度场景,实现对95%以上的应急事件全覆盖。此外,调度指挥中心还将依托AI人机交互实操系统,构建智能化的实训体系,不断强化决策闭环能力。同时,将深化“60秒全息应急决策演训”模式,围绕应知应会、设备故障和应急事件三大维度开展压力训练,全面提升行车调度员“信息识别—风险评估—决策输出”全流程决断效率,切实筑牢轨道交通应急指挥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