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活动保障期间,津轨车辆公司提前部署、高效推进,在车辆维修、应急救援、司机培训等关键保障领域精准施策,全力守护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顺畅。保障进程中,众多员工冲锋在前、恪尽职守,以专业能力攻克保障难题,以责任担当践行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轨道交通人的奉献精神。
车辆巡查“移动站”用脚步丈量安全防线
张时通,男,27岁,津轨车辆公司6号线车辆维修部车辆维修工。自大活动保障工作启动以来,他始终将目光锁定在6号线解放南路、梅江会展中心等12座客流密集的重点车站,以“设备零故障、运营零风险”为核心目标,身兼“设备巡检员”与“故障排除员”双重角色,全力落实车辆维修保障任务。保障期间,张时通成了一座“移动巡检站”。每天他都提前到岗,仔细清点维修必备物资,随后便携带沉重的工具包,在负责的12座车站间来回奔波。整个保障周期内,他累计添乘列车90列次,日均行走步数超2万步,确保每一趟列车的设备状态达标。张时通将专业严谨融入保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技术守护安全,为大活动期间列车的安全平稳筑牢防线。
应急救援“排头兵”以周全筑牢安全后盾
徐聪,男,36岁,津轨车辆公司设备维修部车辆维修工。在大活动保障的关键时期,他深知应急救援是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最后一道防线”,始终以“救援零延迟、设备零故障”为准则,全力筑牢地铁车辆应急救援防线。保障前期,为确保应急救援“有备无患”,徐聪协同团队推进救援设备整备工作。他的工作范围覆盖四条线路,每条线路又包含8大类100余项设备。他带领团队逐一梳理完成500种专业救援设备与工具,完成分类清点、检修调试、登记归档。从设备性能的精准检测到工具的有序收纳,每一个细节他都严格把控,用细致入微的工作为后续应急救援夯实了设备基础。保障期间,徐聪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时刻待命护畅行”的铮铮誓言,用高度的责任心与专业素养,为大活动保障期间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贡献坚实力量。
司机培训“总教头”以专业夯实运营根基
杨小鑫,男,39岁,津轨车辆公司6号线乘务部技术管理。自大活动保障工作启动以来,他将提升司机技能作为保障核心任务,会同培训师周密策划专项实训方案,全力为6号线运营培育高素质司机队伍。为确保培训实效,他组织190余名司机完成涵盖安全操作、应急处置等内容的23项专项实训。在培训过程中,他创新采用小组培训模式,让司机们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学习;同时制作操作手卡,将复杂的操作流程简化为清晰的步骤指引,方便司机随时查阅;还明确分组负责机制,让每一位司机都能精准定位自身职责,确保每位司机都熟练掌握保障技能,为后续运营筑牢能力基础。大活动期间,杨小鑫始终坚守岗位。一方面,他持续在岗协调,针对肿瘤医院至文化中心、解放南路至梅江道等重点区段,安排30余名司机实行双司机值乘,进一步提升行车安全系数;同时安排人员负责梅江会展中心站跳停提醒工作,避免出现运营疏漏。另一方面,他紧盯节点任务,统筹组织43名司机圆满完成6号线全线双司机值乘任务,实现重点区段与全线保障的无缝衔接。杨小鑫用专业统筹夯实技能根基,为大活动期间列车安全有序运营贡献了坚实的技术力量。
运行图编排“操盘手”以精细谋划护航运营
刘海波,男,36岁,津轨车辆公司电客车司机兼内训师。作为保障工作的“幕后谋划者”,他在保障前夕便聚焦5号线与津静线跨线运营的核心需求,牵头攻坚运行图编排这一关键任务。为应对不同运营场景,他精准制定6套运行图,每套均充分适配客流高峰时段的运力需求与应急突发场景的调度需求,累计覆盖列次超1500列,为跨线运营的顺畅提供了科学指引。同时,他兼顾人员管理与安全防护,逐人梳理司机作息规律,在繁杂的排班工作中细化制定行车盯控计划,还结合实际运营中的风险点,编制3套司机安全防护表,从运行方案到人员保障,全方位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活动期间,刘海波持续攻坚不松懈,在统筹协调与一线执行中双线发力。一方面,他高效统筹组织乘务力量,根据运营需求灵活调配人员,累计协调100余人次参与加班加开列次,同时严格落实关键车站双人值乘机制,进一步提升行车安全性;另一方面,他始终坚守一线岗位,亲自参与正线行车盯控50余列,实时掌握列车运行动态,遇到加开专列的保障任务时,更是主动投身其中,以专业的操作技能与高度的责任心全程护航。从前期运行方案的精细谋划,到后期一线运营的全程守护,刘海波将担当融入每一项工作,为大活动期间列车平稳运营筑起坚固屏障。